琉璃瓦因表面有釉層、材質較脆(陶土基底),對存儲環境的要求比普通陶瓦更嚴格,需重點保護釉面(防刮花、褪色)、避免瓦體受潮開裂或釉層脫落。廠家通常從溫濕度調控、釉面防護、堆疊規范、環境清潔等方面制定針對性措施,具體如下:
一、溫濕度精準控制(核心要求)
濕度嚴格限制
琉璃瓦的陶土基底吸水后易膨脹,可能導致釉層開裂(釉與陶的膨脹系數不同),因此倉庫相對濕度需控制在40%-60%。
潮濕地區(如南方雨季)必須配備工業除濕機,并在地面鋪設加厚防潮膜(PE材質,厚度≥0.1mm),同時用墊高托盤(離地≥20cm)隔絕地面潮氣。
干燥地區(如北方冬季)若濕度<30%,可適當用噴霧器(清水)微調,但避免直接噴灑在瓦體上。
溫度穩定管控
避免極端溫差,倉庫溫度建議保持在10℃-30℃,晝夜溫差不超過10℃。
夏季需避免陽光直射(尤其是西曬倉庫),可加裝遮陽棚或在窗戶貼隔熱膜,防止局部高溫導致釉面變色(如深色釉面易吸熱老化);冬季北方倉庫需避免溫度低于0℃(凍融可能損壞陶基)。
二、釉面防護與堆疊規范
堆疊前的預處理
每片瓦之間需墊軟質隔離材料:優先用瓦楞紙(厚度≥3mm)或珍珠棉(避免使用報紙,油墨可能污染釉面),防止堆疊時釉面摩擦刮花。
帶勾頭、滴水等異形部位的琉璃瓦,需單獨用泡沫套包裹易磕碰處,再進行堆疊。
堆疊高度與方式
高度限制:因釉面易碎,堆疊高度通常不超過1米(約8-10層,具體根據單瓦重量調整,如大規格筒瓦每層不超過5片),遠超普通陶瓦的堆疊高度。
方向統一:按瓦體弧度順勢堆疊,勾頭、滴水等部件需“面對面”或“背靠背”放置,避免凸起部位擠壓釉面。
禁止重壓:堆疊頂部絕對禁止放置任何重物(包括其他瓦堆),且堆與堆之間預留≥1米通道,防止搬運時碰撞。
分區存放
按釉色、規格分類:深色釉(如黑、紅)與淺色釉(如黃、綠)分開存放,深色釉長期暴露在弱光下也可能輕微褪色,需相對避光;不同尺寸的瓦體避免混堆,防止受力不均。
新生產與庫存產品分區:新瓦可能帶有輕微水分,需放置在通風較好區域“晾透”后再入庫存放。
三、環境清潔與防護
防塵與清潔
倉庫需保持封閉性,門口加裝防塵簾,減少外界粉塵進入;定期用無塵拖把(避免棉質脫落)清掃地面,每月用吸塵器清理角落積塵。
瓦體表面若積塵,不可用濕布直接擦拭(可能留水痕),需用軟毛刷(如羊毛刷)輕輕掃去,或用壓縮空氣(無油無水)吹凈。
防腐蝕與污染
倉庫內絕對禁止存放酸堿物質、油漆、機油等,避免揮發氣體腐蝕釉面(尤其淺色釉面易被染色)。
搬運工具(如叉車、手推車)需包裹防撞條(橡膠材質),操作人員需戴棉質手套(避免指紋污染釉面,尤其亮面琉璃瓦)。
防磕碰與坍塌
堆疊后用打包帶(寬≥5cm,避免勒傷瓦體)在堆體兩側輕輕固定(松緊適度),防止傾倒;靠墻堆放時,與墻面保持≥30cm距離,避免墻體返潮影響。
定期檢查堆體穩定性(每周1次),若發現瓦體傾斜、隔離紙破損,需立即整理更換。
四、長期存儲的特殊措施
存儲超過6個月的琉璃瓦,需用透氣防塵布(如無紡布)整體覆蓋(避免用塑料布,不透氣可能積聚潮氣),每月掀開通風1次。
南方梅雨季或北方雨季前,全面檢查除濕機運行狀態,在倉庫角落放置防潮劑(如硅膠干燥劑)輔助控濕。
通過以上措施,可最大限度減少琉璃瓦在存儲中的釉面損傷、瓦體開裂、褪色等問題,保障產品出庫時的外觀和結構完整性。對于高端仿古琉璃瓦(如用于古建筑修復),部分廠家還會采用定制木質貨架分層存放,進一步降低堆疊壓力。